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现将《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一年五月九日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十五”时期是我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五”计划是我市迈向21世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根据中山实际,制定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我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重大进步。
㈠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9.8亿元,5年平均增长1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300元,年均增长11.4%;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37.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为;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8亿元,外贸出口总值36.8亿美元;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8.4亿美元。
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0年全市公路里程1068公里,公路密度59.3公里/百平方公里;发电机总装机容量78万千瓦,输送电线路总长度724公里,主变压器容量316万千伏安;信息化综合指数44.5%,全市电话装机容量53万门,数字数据业务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取得较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㈢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0年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为18.6%;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为53.2%;环境综合指标88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医生数分别为2.9张和1.6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创建文明活动广泛开展,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大为改观。
㈣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0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3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7.7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57%;城区绿化覆盖率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
㈤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公有企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观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亟待解决。
跨入新世纪,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些都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市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是新世纪赋予中山的历史重任。
二、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任务、总目标统揽全局,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等重大决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全面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推动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名人城市。
㈡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具体任务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5年平均递增(以下简称年增)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11%,外贸出口总值年增8%,实际利用外资年均5.5亿美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增1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末,三次产业比例为5.2:52.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8%以上。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信息化综合指数和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60%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达到20%以上,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环境综合指标达到90分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5.5%和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㈠发展壮大第二产业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向工业强市目标迈进。力争“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实现工业规模和效益再上新台阶。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一区一园三基地”为龙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国内外健康医药企业和人才,培育自主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健康科技产业的发展。强化现代包装印刷业的国内领先地位,加快研究开发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国外一流技术、设备和人才,形成集包装材料、包装产品、包装机械和包装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包装产业群。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和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园发展。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产业改造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跟踪国内外同行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发布我市产业发展指南,引导资金投向,促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改造提升电器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形成全国灯饰、锁具、红木家具和休闲服装等行业的研制和展销中心。
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优势互补,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改制等手段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施资本运营,发展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企业体系。
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业、振兴旅游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提升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在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产业化进程中培育新的产业亮点。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地处珠三角腹地的有利位置,发展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大型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展销市场,建设集信息、仓储、配送、联运和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通过引进国际物流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科技含量。加快物流企业的战略重组,建立和完善大型专业市场、中心城区商业区,逐步形成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业态分层搭配,相互衔接的“大流通”格局。
2、振兴旅游业。发挥名人效应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突出南国名城、水乡田园、现代风韵、侨情民俗的特色。
以翠亨村为重点,充实现有旅游景点,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产业特色和富有现代休闲品味的新景点。发展观光、生态、度假、商贸等专项旅游,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144小时入境便利政策,吸引境外游客到我市旅游消费。
3、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继续严控土地供应源头,重点发展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优美舒适的商品住宅小区。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业务,改造和盘活积压的商品房。规范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完善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体系。
4、提升中介和社区服务业。促进中介和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法律、会计、审计、科技、人才、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要规范行为,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健全社区服务,加快建立设施完备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
㈢巩固提高第一产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效益农业,搞活农产品加工流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1、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相结合水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体系建设,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土地运营效益,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完善、充实农经信息网,推动农业信息化。抓好传统优势品种的提纯复壮、质量检测认定工作,推广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创立我市优质农产品品牌。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鼓励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贮运为主的龙头企业,完善专业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水平。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田、塘、水、电、路、桥的综合整治,建立一批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示范点,重点建设好古镇省级“中山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四、加快信息化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组织实施信息化规划,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
㈠建设全市综合信息网络大平台
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加,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中山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全市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大平台,实现党政各部门、各行业的专用应用系统和公用信息系统等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㈡建设电子信息科技园
加快火炬开发区电子信息科技园建设,通过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和培育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形成以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为主的信息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市信息产业发展。
㈢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工业企业中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将制造业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加快制造资源计划(MRP-11)、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的推广运用,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抓好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装,大涌家具、东凤小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信息化改造试点和示范工作,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㈣普及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建设综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产业信息、城市公共信息等应用系统,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应用必修课。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基层单位都要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鼓励家庭上网,鼓励机关、学校,企业建立网站。
五、实施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转化和应用机制,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㈠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培育和改进产业核心技术。
发展技术中介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改良、创新。
㈡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强化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重点在技术开发、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倾斜。通过科技成果市场化、入股提成、技术市场、期权和股权等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价值得到体现。
㈢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技术出口,争取出口信贷。
六、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积极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主,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把人才引进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
㈠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形成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方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设法引进名牌高校,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化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人才结构。重点抓好科技学术带头人、企业经营者和行政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和重点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㈡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
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的联系:畅通人才资源信息渠道,建立人才信息库。推广公开招录、招聘、竞争上岗的人才选拔制度。实行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管理体制,对技术型、外向型、复合型和高学历人才以及学有所长的留学人员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把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吸引重点技术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所需的国内外专家。
㈢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鼓励人才以知识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完善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给予设备配套、资金等政策支持,提供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加强对外人才交流,建立高科技人才再深造基地,扶持技术力量雄厚企业和技术开发机构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七、推进体制创新
㈠加快体制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继续推进公有企业改革公有企业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推行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鼓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公有资产管理,加大资本经营力度,规范和完善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公有资产负债率,实现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镇区和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全面提高电算化水平,定期公布资产质量。
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鼓励民间投资,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扶持私营企业上规模上层次。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建立有利于小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㈢完善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发挥税收调节国民收入的作用,创造公平税赋环境。发展人才市场、产权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有形建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市场运行的法规建设,依法营造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健全政府在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行业的价格调节机制,规范垄断行业的定价行为。
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改进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增强政府对全社会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综合规划、监督协调、预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按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准则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八、加速城市化
顺应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健全市域内城镇体系。建立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中心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依托的组合有序、优势互补,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城镇网络,提高人口、产业的集聚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㈠强化中心城区功能
加快壮大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有序扩大城市建设和人口规模,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强集聚扩散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科教文卫、交通仓储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和城市型工业,增强中心城区对镇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㈡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发展区域经济。在经济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行政镇中培育中心镇,促进人口的集聚,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1、发挥西部及西北部地区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聚扩散能力。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催生一批名牌企业,带动更多的地区和企业加入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树立优良的区域品牌形象,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等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专业化的产品展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
2、发挥南部地区地缘优势,树立南部出口加工区整体形象。
统一建设报关中心、出口货场和保税仓等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完善加工业配套体系,延长加工贸易在当地的产业链条,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发展面向港澳台的旅游、房地产业以及专业产品市场。
3、加大对东北部等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北进程。科学统筹工业园区布局,重点建设好民三、阜港、南朗和黄圃四个工业区。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和岭南水乡特色,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和水乡田园游。建设我市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㈢快城镇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的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和完善跨区域的给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村,合理调整村级行政区域,促进人口集聚和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统一管理下逐步开放公用事业市场,向社会转让市政设施股权和经营权,鼓励民资和外资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使公用事业成为新的产业投资热点。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九、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与挑战,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发挥我市侨乡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㈠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采取以商引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与跨国公司、大财团的合作。积极发展BOT、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加大台资引进力度,提高与港澳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坚持以质取胜,树立品牌形象,加大对传统优势出口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巩固港澳市场,扩大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拓展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开辟非洲和南美等市场。加快外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外贸企业的战略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集工、贸、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外贸商社,推动外贸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百货批发商和连锁店联合经营。
㈢拓展境外加工贸易
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实现融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推动企业在主要目标市场或周边成本较低的国家投资建厂,带动中间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海外进行国内短缺资源开发,促进商贸企业开展服务贸易。
㈣密切区域合作
重点加强商贸旅游、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服务领域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开拓内地市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西部开发建设。
十、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抓好重大项目和市政建设,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素质为主,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㈠交通网络
“十五”期间新增公路15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7公里/百平方公里。重点配合省改建105国道细窖?沙朗公路、建设江中高速公路(中山段)、南沙公路;建设沙(岗)一坦(南)公路、古(镇)神(湾)公路;改建广珠东线(中山段)和麻(子)一阳(江)省道(中山段);建设逸仙路与京珠高速公路接驳段、东明北路与阜港公路接驳段等,形成和完善以“两高速一国道”为依托,外接周边市,内连各镇区的“六纵线、六横线、两个环线”公路主骨架网。做好沿江公路(南朗段)前期研究工作。
㈡港口航道
做好中山港东移的前期研究工作,建设神湾港,整治横门水道、小榄水道和磨刀门水道,提高通航能力。加强口岸管理和建设,增设口岸点,争取对港澳籍船舶开放。
㈢电网建设
重点建设中山500千伏变电站和沙溪、环城、海傍三个220千伏以及11个110千伏变电站,续建中山发电厂A厂二期工程,同时建设好电力调度中心。
㈣水利设施
高标准抓好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重点加固江海堤围和山塘水库,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对市镇内主要口门和河涌进行整治,改造电排站和完善围内排灌系统。
㈤市政建设
关注民生,重点建设岐江广场、市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森林公园、岐江公园、马山公园、长江水上乐园等市政工程。
㈥城市供水
“十五”期末,全市居民都能饮用合格自来水,城区的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能提供直接饮用水。新建小区提倡分质供水。
㈦液化天然气主干网
推广使用洁净能源,配合建设广东省天然气(LNG)主干网工程,加快形成市区煤气管道网络,扩大气网的覆盖面。
㈨防灾减灾系统
建立和完善消防、人防、防震、防洪等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及指挥系统,抓好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一、推进可持续发展
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力度,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㈠优化人口结构
严格抓好《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巩固和发展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褂在13‰以内。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我市人口结构。
㈡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依法严格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施土壤污染监测,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效益。加大水产资源保护力度,综合开发利用好沿海滩涂。
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技改、转产、搬迁等方式治理市内重污染企业。开展岐江河(二期)、白石涌等内河整治工程,在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控和保护,保证市内主要饮用水源水道保持国家地表水质量Ⅱ级标准,岐江河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改善大气环境,控制企业和机动车污染,保证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对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现全市组团式分片处理城镇垃圾。开展噪声达标区工作,保证建成区噪声达标率100%。
加快生态示范城市建设。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对“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东线、中线、西线)的森林进行改造。严格保护五桂山等自然生态环境,搞好平原绿化,全面实施25度以下缓坡山地种果,不断改善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同步并进的方针,切实关注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营造“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环境。
㈠提高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公务员待遇。大力拓展新兴消费领域,提高电脑和汽车的家庭拥有率。
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依法实行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基本保险制度,将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大幅提高至95%以上。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救济、优抚制度。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
提高就业水平。实行扩大就业、缓解失业、鼓励创业政策,通过信息指导、政策帮助、就业培训等,扩大再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救助事业。重视解决城区住房困难户以及特困群众在子女上学、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急救和卫生保健网络。提高医疗事业公开透明程度,加强医德教育。建立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医药价格体系,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
㈣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宣传和组织,完善社区体育娱乐设施,把发展竞技体育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发展体育娱乐消费,培育健身休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
㈤繁荣文化艺术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繁荣、规范和有序的文化市场,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抓好地方史志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重点建设集群艺馆、演艺中心和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完善城镇文化站和图书馆网络,加快西山寺及白衣古庵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缮恢复建设。
十三、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凝聚力,为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开放、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㈠建设精神文明在广大市民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和“慈善万人行”活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广泛宣传现代文明知识,以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
㈡推进民主法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完善各种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治安.安全防范网络和管理体系。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打击各类严重犯罪,遏制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缓解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